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

HPX Life 26 重點筆記與心得
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tecmark.co.uk/user-experience-design-uxd/

講者:李毓修
講題:展望2013年使用者經驗設計的發展
http://www.hpx-party.com/archives/8814



下面轉貼一些我用iPad做的筆記跟圖片 (從來沒有這樣赤裸裸的公開筆記本阿!)
記憶力有限,中間有幾段有缺或是誤解的部份,之後會再補充跟修正

------------------- 補上講師提供的簡報  20130203 -------------------
謝謝講師在 UX Murmur 上的補充跟說明
我把更正寫在下面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uxmurmur/posts/329191137185949

------------------- 補上講師提供的簡報  20130131 -------------------




講者先是說到自己:永遠在設定目標、永遠在跑,不斷地思考自己在做什麼。



2013年的開始新的現象,經過各式各樣的組織(UiGathering、HPX、IxDA)這麼多年的推動,大家漸漸開始了解什麼是UX,越來越多人知道UX,越來越多人從事跟UX相關的工作,也越來越多人的職稱前面都加上了UX,UX已經達到一定的成熟度了!

這樣就夠了嗎?

P.S.這張投影片,忍不住想要稍微指正一下...是 104.com.tw 不是 104.com (身為忠誠的員工...)



接著講者提到了目前業界會面臨的問題,漸漸發展成三種趨勢




但因為UX的影響,我們的團隊工作型態已經跟以往大不相同
漸漸演變成這樣的專業分工


iPad 筆記圖片不清楚我找到了 阿修的版本。圖片出處:http://www.slideshare.net/lis186  slide 13



如果現在公司要 Cost Down?這樣的團隊你們覺得誰會優先被裁掉
台下紛紛發出聲音:
1. UX Designer (有點不確定,因為我聽到第三個的時候打擊很大)
2. UX 研究員
3. 前端工程師

但,其實,可能是產品企劃 (特別是沒有來聽HPX的產品企劃)





接著講者開始提到他今天想要傳達給大家的幾個重點


Back to Basic



以使用者為中心出發,我們要有宏觀的思考、實驗精神、打破藩籬跨界合作。
瞭解問題本身

講者舉了兩個顧問公司當例子,麥肯錫跟BCG Boston:
麥肯錫:收集大量的問題,足夠的資訊,才開始找問題的根本。
BCG Boston:其實我們收集不完全部問題,所以從瞭解"行為"為出發點,從自己本身開始出發去解決問題。

------------------ 講者 更正我的筆記 20130203 ------------------
演說中提到麥肯錫以及BCG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其實並不是這麼決定,應該說在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中,我們不應該只偏重在歸納法,必要的時候演譯法(也就是用假說做出發)也應該被考慮使用。


Sensitivity



再來提到『敏感度』。

敏感度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,看得東西不夠多,無法拓展視野 !
(聽到這邊實在太有感觸,我常常覺得工作上合作的某些企劃沒有世界觀,東西看得太少,看一個想學一個,不然就是永遠都是 「我要跟Yxxxx網站一樣」、「我這邊要跟Gxxxxx網站一樣」)

老闆叫你N+1設計不是問題,重點是你有沒有了解這些東西的優點跟缺點在哪?知不知道設計原理?借用不是問題,有借要有還。要懂得借力使力的道理。


Fit-n-Finish

精緻度跟合度。
APPLE效應促成一個可怕的現象,每個老闆都想學賈伯斯,卻統統變成假伯斯(這句是我講:P),魔鬼藏在細節裡,但你的目標都還不明確,怎麼去在乎細節?產品的成熟度不夠,架構還不清楚,那小小的 1 pixel不是當下該去注意的東西。

這時候講者做了一個照片推理的實驗,大夥猜得很開心,很多看似很篤定的答案都出現了,但其實大家都過度重視 "細節",過度相信 "細節",卻不問線索是否足夠!


Facilitation

領導力。(我忘記講者中文翻什麼了)
引導力

設計師的角色要怎麼當,設計的目的在什麼?
引發 "共創" 的過程很重要,必要的話拉著你的團隊成員跟著一起!
講者提到了自己跟工程師合作的經驗,將同理心的想法跟工程師一起分享,團隊一起達成想要達成的目標,這對 UX Designer來講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
引申出來的議題是 Product Manager跟 UX Designer 的角色責任到底是什麼?
簡單來說就是 Why 跟 How
Product Manager 要讓團隊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產品,目的到底是什麼
UX Designer 要讓團隊知道我們該如何達成我們目的!


Leadership



那三個三角形我印象深刻
再來講到管理層面,所謂的策略管理
把自己看大,才能做大,台灣產業很多人停留在中間的三角形就覺得夠了
但自己的影響力其實並沒有這麼小
用全面宏觀的方式找到產品的 feature,再去拓展很重要
AARRR方法是很好的方式
最後一個R應該是「客戶的成長如何為公司帶來收入」




企業品牌的依靠的是這三樣
要時時把這些東西放在心裡




使用者的演化是一個持續性演化的過程
講者的例子很棒:慈禧太后是第一個接觸到電燈泡的人,卻因為害怕,阻礙了後續的科技發展。
(反省:那我們自己呢?使用者又怎麼想呢?)

最後,兩個重點

Small Win
設計師不要小看自己的價值
創意不是多唸兩本書就能擁有的
逐步的建立信心,團隊的凝聚力
不要小看你帶給他們小小地歡樂,那都是團隊進步的動力

Action
行動,中國人顧"全"的思維  (我就在這個時候想到了李小龍)
講者引述了論語.字罕
「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
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
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」

翻譯:
可以一起學習,未必可以志同道合(走相同的路);
可以志同道合,未必可以一起立業;
可以一起立業,未必可以一起通權達變。


結語: 2013年 我其誰


最後我附上:
Be Water My Friend
讓我們像水一樣訓練2013年的自己吧!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Q&A時間:先貼上紀錄.....但其實我忘記一半了
因為有一些問題邏輯怪怪的






最後我要說一下我喜歡講者最後正面的能量
不帶有任何宗教的色彩,是一種想法的改變

每天的睡前,想三個快樂的事情、想感謝的人、想感謝的事物....等。
因為我們每天工作面臨太多爭吵抱怨埋怨,太多負面的情緒在身上
就算你想的只是很小的事情,可能只是在捷運上看到有人讓位給老婆婆
但這些微小正面的能量都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的、幫助著我們!
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