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螢互動體驗設計論壇 http://mix.hpx.tw/2014/ch/agenda/
第3場:互動,互動,可以輕舉,不要妄動!誰來讓多螢互動返璞歸真 ─ 陳建勳 / 香港商壹傳媒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數位發展部總監
講者過去曾經在中天新媒體,目前在壹傳媒。
講者從最近的事件當起頭,當媒體的改革不如你意,你最想跟媒體的互動是抗議,還是佔領? 講者選擇 "佔領"
講者舉了幾個最近電視節目跟觀眾互動的案例,日本 NHK電視台、HBO影集的《權力遊戲 》(Game of Thrones)、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。
講者吸收這些多螢資訊的來源有凱洛廣告、資策會的 fanpage。
(資策會聽說有很多案例收集,但我怎麼都找不到?)
再來講者講到台灣在推動多螢互動時遇到的三大問題
視野:
- 熱血地追求原創
- 安全的「老二哲學」(別人做什麼就學什麼,跟風太強,原創的東西不被看見)
不懂/畏懼:
- 對未來媒體趨勢及可能性缺乏瞭解
- 是內容還是行銷宣傳?
- 收視率的迷思 (可能跟還在用傳統的調查方式有關,不能代表實際的收視狀況)
成本效益:
-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
- 錢到哪裡去了?
- 錢要從哪裡來?
台灣的環境,投資在電視廣告的佔比還是比網路多。
這邊講者舉了一個美國的例子,在看電視時,這些人使用其他裝置都在做什麼?
左右方別是平板跟手機,上網、看節目資訊、社群等。
但我自己有下個小小的註解,因為美國有豐富的 imdb 資訊可供查詢,平板跟手機的app也都很好用,我自己就滿常邊看影集邊查詢這個演員之前演過什麼,但是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資料庫!這使用比例會更低吧!
科幻作家 William Gibson:未來已經來臨,只是分配的還不夠平均。
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, it'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.
馬鈴薯已經進化了!Couch Potato 已經變成 Net Potato了!
要重新審視:有必要互動嗎?誰想要互動?有意義的互動是什麼?
然後講者舉了之前在中天想要嘗試跟觀眾互動卻失敗的例子。
Vista Cheng 張貼完整的說明:《梁陳即時》(Liang & Chan On Time)是台灣中天娛樂台在於2010年5月24日起播出的談話性娛樂節目,在每周一至四晚上11:00至凌晨00:30直播播出,周一至五下午1:00重播,節目突出娛樂圈即時的娛樂新聞話題,另加以網路(如Facebook與MSN)、電話或簡訊等和觀眾即時互動的概念。
首集由景行廳男孩梁赫群與陳建州(黑人)主持,但黑人因悟空妹記者會主持壓力過大而請辭,此後由梁赫群搭配其他藝人主持。2010年7月7日起以「暑假無敵升級版」為由改為預錄節目,時間縮短至一小時,取消網友互動內容只以清談為主的節目,話題亦轉為辦公室等,由網友在Facebook報名參加成為現場觀眾。
很可惜主持人因為個人的因素離開,節目互動無法即時,兩個月這個節目就收掉了。
這個案例告訴我們:
人們並不總是走你為他們鋪好的路。
熱播節目不需要,新節目有風險 - 需要一個說服的論述,與不斷的嘗試。
講這問大家,最近火紅的節目你記得有跟他們玩多屏互動嗎?(我個人沒什麼感覺,都是看歐美影集阿!)
但互動有必要性嗎?會不會因為看了手機結果重要的鏡頭沒看到?
沒有好的劇本,節目其實也不會成功,也帶不出好效果。
講者稍微介紹了一下電視台製作節目分工的方式。
如果媒體想要嘗試互動,可以走的方向。
大腸花學運告訴媒體的事情,你是想要說故事還是想要互動?
當有有這種大型社會事件發生時,"新科技" 會為媒體帶來新的說故事方式,空拍直昇機就是一種!
講者又再舉了一次「秀大頭案例」,電視節目播出時,左下角顯示留言者 fb的頭像跟留言內容,這是一個不錯的嘗試。
但其實秀大頭的故事也算是失敗了,但這個案例得到:
- 粉絲留言數與收視率無絕對關係 (負面影響大)
- 留言數高,能測試收視率
- 明確的主題
- 互動應該試要雙向的,只有單方留言缺乏互動
- 資料後續有更有意義的分析
但最重要的...媒體不要再用過去的舊思維,用晚上六點到八點來當收視率指標, 現在每一個時間都是寶貴的,價值要衡量清楚。
講者舉了一篇文章,雖然字很多,重點是:「網路沒有改變報導太多,改變的是傳遞的方式」本質上是不變的!
影集《The Newsroom 》重要座右銘也擷取的好,我當時一抬頭就閃過,還好有 Tim Tsao 的照片,終於把這段話補齊:
《The Newsroom 》第一季第一集
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,就是認清這是一個問題。
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.
講者最後的結語:在這個時代,人人皆媒體。最好的互動體驗,就是最強的媒體佔領。
如同 Richard 講的,大家都愛談成功案例,失敗的案例才是最珍貴的,很感謝講者願意分享兩個案例,並從多個角度切入重新審視。
個人觀感,台灣人只看聳動的媒體消息,也很愛盲目的漫罵媒體,自身的矛盾,加上媒體的收視方式跟營利來源還是老舊的思維,沒有考量現在的世界已經大不相同,繼續追著聳動的話題,做沒有質量的偶像節目,偶爾買買韓劇來播,這是一個恐怖的惡性循環。
看看歐美的收視方式,看看 Netflix、Hulu、CBS、ABC、BBC....等。都開始顧慮到其他的 "螢幕" 裝置,CBS、ABC 網站可以免費看影集(限定美國地區)、BBC iPlayer 隨時打開,想看什麼節目都有、Netflix 付了月費讓你看到飽、脫口秀節目利用 Twitter、 YouTube...等媒體發起的活動 (萬聖節騙小孩把糖果吃光...等),觀眾當下沒有在看電視也在幫節目收集題材跟資訊,媒體的製作在看得夠 "廣" 的競爭下,大家都獲利。
光是討論節目互動我就可以寫一大篇了,還可以分不同節目類型來討論,今天先講到這邊為止。
感謝講者,激發出這麼多火花!收穫良多!
(會後交換名片時,跟講者互相都覺得面熟,但真的想不起來在哪邊見過面....)
相關文章: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1/6) - 多螢情境下的消費行為與服務創新 / 鄭仁富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1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2/6) - 沒有屏幕的用戶體驗設計 / 唐沐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2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3/6) - 互動,互動,可以輕舉,不要妄動!誰來讓多螢互動返璞歸真 / 陳建勳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3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4/6) - 回歸使用者心理需求 / 王派桓 (加碼:UX 書籍推薦、武功心法)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4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5/6) - 電視體驗設計 / 陳青瑯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5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6/6) - 組織文化,Lean UX,與多螢 / 程世嘉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6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