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第1場 - 多螢情境下的消費行為與服務創新 - 鄭仁富/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 FIND組長
剛開始 Richard 介紹了 MIX名稱的由來,談論多螢環境的設計、服務和創新。

早上的第一個議程,資策會的鄭仁富先介紹了目前台灣多螢環境的狀況
(讓來參加的人先了解環境,議程的安排真的很用心!)
[詳細簡報如果講者有公開我再補上]
這邊先說說明手機已經躍升到第三大媒體了!
2018年平板電腦也即將成為第四個千萬指標

所謂滑(淺)世代的崛起,微服務的時代,雖然大家都在大量的下載 app,但使用曲線是很懸殊(慘忍) 的。
多螢的情況越來越多,同時使用兩個以上裝置的人也越來越多!

從性別來分析多螢幕使用行為,女生多於男生。
電視+手機 比 電腦+手機的使用情境比例比較高。
同時使用電視+手機已經不只在 35歲以下,35~50歲的比例也逐漸升高。

電視+平板同時使用的狀況,集中在25~49歲,35~49歲的比例大幅提昇。
都會區民眾使用多螢的比例比較高。

多螢的使用,男生跟女生在類別上也有很大的差別:男生大多跟電視內容有關,女生跟社交行為有關。
這引發的議題就是「注意力經濟」(Attention Economy),過去在媒體廣告常談 Reach、Frequency,但在多螢該談的是涉入度 (Engagement )。

所以很多產業都面臨「重新定義」的問題,講者舉了一個 數位圖書館的案例 - Biblio Tech 數位圖書館,這個圖書管理面沒有實體的書本,只有57台電腦跟40台 iPad!
多螢的崛起,衝擊最大的是廣告/媒體代理產業,目標群眾的使用裝置跟習慣跟過去大不相同了,必須調整媒體工具的運用,不再是專注在單一媒體上。

對消費者而言,他們不一定會在乎在什麼裝置上看電視,但他們的行為會跟他們正在互動的裝置距離的遠近有差別。
重點是透過互動的過程要跟消費者做什麼?目的是什麼?

這時候講者提出了幾個國外互動的案例,第一個我沒有紀錄到,可能因為講者時間不夠,簡報閃過太快,案例大多草草就帶過了,只能自己回家研究:
1. Re?????? 跟收視率紀錄相關的 (連名稱都沒看到,但我最有興趣的是這個)
2. 麥當勞 Mcdonlad's Pick n Play (可參考影片):手機與實體廣告遊戲互動,有實質獎勵!
3. A&E Storage Wars:提升使用者參與感。
4. Jack in the Box:漢堡店結合LBS行銷,跟音樂辨識 Shazam APP 合作,建立和消費者的互動。

5. 麥肯廣告可口可樂的互動行銷 (參考影片檔)
不要為了「互動」而「互動」,重點是背後帶來的價值跟意義到底是什麼?

最後講到廣告產業面臨的轉型階段,講者先比較了美國跟台灣的廣告投放比,台灣大多是都還是集中在電視上,進幾年已經開始轉型到 mobile 上。
美國廣告市場的發展趨勢,數位廣告與電視廣告比例約 2:3,預測 2017年,數位廣告市場將非常接近電視廣告。
個人想碎念下面兩張簡報設計:
1. 如果是要表達投放比例,不如放圓餅圖,聽眾在短時間內才容易理解,長條圖下面標題的左右位置也沒有對齊,左右看不出差別。
2. 廣告比例 2:3 是下面那張簡報的重點,那數字實在不應該被切割。

整體心得:
謝謝講者!我可以深刻感受到講者想把多螢豐富的資訊分享給聽眾聽。
但是,當我重新回顧簡報跟筆記卻花了快 3 小時的時間,因為這是一個試圖在短時間傳達過多資訊的議程,剛開始步調還算清楚,但後面案例被快速帶過,聽眾在還沒理解的狀態就進入下一張投影片,雖然講者在議程中也不斷強調,這簡報會分享,但資訊的吸收不是會後拿到簡報就可以完整的回顧的。(絕對需要配合筆記)
如果講者看到上述抱怨,希望不要太介意,我確實從中這次議程中收穫不少,關於互動的案例,其實身邊不少在廣告圈的朋友們常分享更多更有趣的例子,很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交流,應該會更獲益良多!
最後我自己幫這個議程下了結語
不要為了「互動」而「互動」,重點是背後帶來的價值跟意義到底是什麼?
相關文章: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1/6) - 多螢情境下的消費行為與服務創新 / 鄭仁富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1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2/6) - 沒有屏幕的用戶體驗設計 / 唐沐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2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3/6) - 互動,互動,可以輕舉,不要妄動!誰來讓多螢互動返璞歸真 / 陳建勳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3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4/6) - 回歸使用者心理需求 / 王派桓 (加碼:UX 書籍推薦、武功心法)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4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5/6) - 電視體驗設計 / 陳青瑯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5.html
MIX 2014 筆記與心得(6/6) - 組織文化,Lean UX,與多螢 / 程世嘉
http://blog.lindsayrain.com/2014/05/mix-hpx-2014-section-6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